2025-11-23 04:28:17 点击量:
都说新加坡是个“罚款之都”。一些我们认为的“小事”,在不知不觉中可能就了触犯了法律。
一位88岁的新加坡老人,因与楼上邻居长期不和,在数月内竟想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解决方式:用一根长棍,从自家厨房窗口将装满垃圾的塑料袋精心挑到邻居的空调外机上。这一行为前后重复了整整24次......
他或许以为,这个行为最多只是涉及邻里纠纷并不违法。但不堪其扰的邻居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全程记录下他的举动之后,他最终被告上法庭,最终被法官以违反《防止骚扰法》判处罚款3000新加坡元(约合人民币1.6万元)!
这场持续已久的邻里纠纷虽然有了法律上的了断,但故事的另一位主角——那位被骚扰的邻居,早已在心灰意冷下搬离了这个曾经的家。
新加坡以其高效的政府管理和严格的法律法规而闻名于世。其中,新加坡的罚款制度尤为引人注目,其严苛程度在世界上也颇具口碑:
然而很多人或许没发现,真正促使新加坡走向文明的其实并非罚款本身,而是这个罚款城市的“威名”。
多年以前,中国科学院专家研究推出了一份《国家健康报告》,报告对对100个样本国家的文明指数(NCI)进行了排序及分类,其中新加坡排名全球第8,属于“文明盈余型”国家。
凡到过新加坡的中国游客都会对这里的干净整洁赞不绝口。这样的形象,是每个新加坡公民用实际行动换来的。
事实上,新加坡建国之初,城市环境和公民素质是非常恶劣的,各种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。学法律出身的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,不仅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、嚼口香糖、喂养鸽子的运动,还禁止乱扔垃圾、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,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以及罚款标准。但当时,很多人并不认可他的做法,批评者认为是“严刑峻法”、“牛刀杀鸡”。
例如,仅随地吐痰一项,法律就作出了详细的规定,随地吐痰者第一口将被罚以1000新元(约合人民币5000元),第二口罚2000新元。
新加坡执法十分严格且毫不留情,不单单是罚款,情节严重者还会处以7天监禁,甚至在电视上曝光,或被派到城市各地做义工。如此重罚之下,谁还敢为了一吐之快而破坏城市环境呢?
新加坡把爱乱丢垃圾的人称为“垃圾虫”,同时推出了“垃圾虫劳改法令”。累犯者要被处以3至12小时的劳役,并且需要穿上标有“我是垃圾虫”的特制服装,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打扫公共卫生。
应该说,对于不文明行为,除了依法治理,还进行道德谴责,是新加坡文明素质升华、公序良俗健康的法宝。
这些禁令是由李光耀本人构思并推行的,虽然备受非议,但是成效卓著。他曾自豪地公开发表演讲说:“我认为一个国家一定需要规则。”
如果说罚款是针对轻微违法的日常惩戒,那么新加坡保留的鞭刑和绞刑,则是对严重犯罪的终极威慑。这种在当代社会罕见的肉体惩罚,成为了新加坡法治体系中最引人争议也最具威慑力的一环。
事实上,如果只听信网上的言论,或许会觉得新加坡处处都是“雷”,一不小心就要被罚款。
就拿“吃口香糖要被罚款”这一条法规来说,事实上不少外国游客会带口香糖入境,而机场海关也不会检查每一位游客的包,全凭他们自觉。
只要不当场捉到吃完口香糖吐到地上,一般情况下执法人员也不太会线新币没商量。
椰子之前就经历过一次超速违章,当时时速超过了限速标准的20km/h,以为这次罚款扣分没商量了......
结果,不久后椰子收到了交警寄来的一封信,表示因为椰子之前的驾驶记录良好,这次过错就免掉了罚款,下不为例云云。
但是,不是所有的处罚都适用这一条哈......如果你被抓到了盗窃或者诈骗,可就没有椰子这么幸运了......
之前,新加坡一则消息登上各大媒体:有一名停车管理员没去巡逻,却胡乱开了54张罚单给30名车主。好在其中一名车主发现“罚得不对”,于是找上建屋局查证,才揭发此事。
在新加坡,大多数发出罚款的政府部门(如税务局、建屋发展局、陆路交通管理局等)都有官方的申诉渠道。当事人可以在收到罚单后,按规定流程提交证据和理由进行申诉。如果认为政府的罚款决定在程序或法律依据上存在错误,可以通过律师向高等法院申请司法复核,以求撤销该决定。
在新加坡有这么一条法律:如果国家环境局官员上门查看积水和花盆,被发现有蚊子滋生就要被罚款。
但在具体操作上,这些官员并不会在第一次看到有蚊子滋生就直接开罚单(毕竟新加坡作为一个热带国家真的太容易生蚊子了),而是教导和帮助住户清楚家中多余的积水,并且合理安排花盆位置和处理办法。
不仅如此,政府部门还经常(通常一两个月就有一次)对下水道、垃圾通道、草地等地方,定期打灭蚊虫的药水,却几乎看不到政府为此开罚单的报道。
在新加坡严厉的罚款和鞭刑的震慑下,社会确实呈现出高度的秩序和文明。城市干净整洁,人们行走匆匆,小心翼翼,谦恭有礼;花草树林修剪一新,葱笼茂盛;也真正达到了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的景象。
一个生动的例子是:有游客在餐馆吃饭时不慎遗落了一个装有现金和贵重品的包,当他焦急返回寻找时,发现包依然完好地保存在餐馆柜台。在新加坡,用电脑、钱包等贵重物品占座时常可见。
新加坡的治理智慧在于,他们深知单靠罚款无法塑造真正的文明。正如一位资深社区工作者所言:“罚款可以让人们守规矩,但唯有教育才能让人们懂得为什么要守规矩。”
在这个理念指导下,新加坡的中小学课程中专门设有“公民教育”环节。学生们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,更要参与社区服务,亲身体验规则背后的意义。
正因为政府不靠罚款充实财库,因此,遍布全岛、名目繁多的罚款,最终全部都流向了统一基金(consolidated fund)。
那么,统一基金又如何运作?根据《新加坡宪法》第145条,统一基金由财政部管理,用于政府的整体预算支出。也就是说,我们这些年收到的各种补贴和政府回扣,很可能都是一笔笔罚款最终换了个名头又给回了我们。
具体到数字,这笔钱规模如何?以2019年财政年度为例,政府预算案中的“罚款与没收”收入项目,预计贡献了约3.26亿新元。这个看似庞大的数字,在政府全年运营收入中,占比其实不足0.3%。
它彻底否定了“政府靠罚款创收”的阴谋论。新加坡政府设计如此复杂的罚款体系,其首要目的绝非增加财政收入,而是为了:
②分摊成本:罚款,特别是针对环境、卫生领域的罚款,实质上是让违规者为他们的行为所造成的社会管理成本“买单”。
③维护公平:确保所有公民都在同一套明确的规则下生活,破坏规则者必须付出代价,这是对社会公平的守护。
总的来说,新加坡罚款的艺术在于:从无处不在的罚款开始,最终达到无需罚款的自觉。在这个精致的城市国家,罚款不是目的,而是通往文明的一座桥梁。当守规成为习惯,当自觉成为自然,罚款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。
李光耀说过,新加坡是用儒家伦理治国的,先以法治人,后用礼乐教化。对新加坡政府而言,法律的真正作用并不在于它的事后处罚,而在于事前阻吓。再严厉的法律,若不清楚、不透明、不为人知,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。
从“罚款之城”到“美好之城”,新加坡走过了一条通过严格执法培养公共文明的道路。其经验表明,良好的文明习惯既需要教育引导,也需要制度约束,二者相辅相成,才能培育出持久的社会文明。